非遗传承人掌上春城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掌上春城讯说起童年回忆,有什么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有人说,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赶集市,因为那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小摊。尤其是在捏面人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近距离感受手工艺人“鬼斧神工”的小朋友。看的入神时,不禁发问,一块块五颜六色的面团,是如何变得如此精彩的?今天小掌就为大家介绍一位来自云南景洪的面塑非遗传承人——刘丽春。 刘丽春,女,年生于云南景洪人,刘丽春面塑工作室创始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会员 晚年追逐梦想依旧不停步 从小酷爱画画的刘立春小学毕业后,就没能再有机会学习画画。直到52岁那年,她在电视上看到了天津王灼老师制作的古代面塑人物。“当时很吃惊,没想到面团能做出这么美的造型,沉寂了大半辈子的绘画梦想在那一瞬间被重新点燃。去天津学习了四天后,我开始了边工作边练习的状态。”天赋异禀的刘丽春只用了两三个月,就能熟练的捏出动物和人物形象。于是毅然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练习面塑。 “虽然说直到退休,我才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仍然觉得很幸运能在有生之年遇见我的启蒙老师。因为心中还有梦,所以工作和生活之余一直没有放弃画画以及手工的爱好和信念,这些技能对我后来做面塑有很大的帮助。” 民族文化是其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刘丽春出生在少数民族家庭,从小深受传统民族文化的晕染,对于家乡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工作之余喜欢和爱人开着车去串寨子,看到有意思的生活场景,就用画笔记录下来。“面塑是一种三维立体的表现形式,比起传统的绘画和照片,它更有表现力,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民族特点。同时面塑在颜色上很好处理,这对表现云南民族多元,丰富的文化具有许多优势。” 刘丽春告诉记者,六七十年代的西双版纳,处处可见原始状态的民族服装和服饰。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穿着紧身的服饰,挑着担子,柔软的腰肢搭配飘逸的裙摆。每当午时,人多的时候,她都会坐在岔路口一边观察,一边创作。“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七十年代的时候(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哈尼族妇女身着抹胸和短裙,背着箩筐卖土特产的样子。她们大多自己织布做衣服,手工配上彩色的条纹和装饰品,原生态的样子美极了。”凭着观察和探索,刘丽春创作出了一组组令人惊叹的哈尼族面塑作品。 由于长期生活在西双版纳,刘丽春对傣族服饰也有许多新的认知。“傣族人民喜欢住在水边,他们的身上带有清新的热带丛林的乡土气息。创作时我大多会选择淡蓝色或浅绿色的上衣来表现人民温柔美气质。同时傣族信仰佛教,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傣族妇女身上清秀、精致、美丽的特性在我的面塑作品中都能一一体现出来。” 面塑需要传统与创新结合才能更有趣 近年来,为了不断创新面塑作品。刘丽春在原来制作面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材料,使得刻划出的人物面部表情更细腻更真实,比如笑容可以细化到露出牙齿,手指细化到关节。同时延长面塑保存时长,让作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并尝试在传统技法上融入了多年来做手工塑纸花的技巧,尝试将艺术和传统结合在一起。 云南有美丽动人的民族史诗,民俗神话故事和传说,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为刘丽春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阅读书籍,我创作出了《阿诗玛》、《孔雀公主》、《五朵金花》等表现民族穿着和爱情故事的面塑作品。除了考虑面塑作品往唯美方向发展,还进一步探索怎样对社会有更大作用,比如如何把民俗作品变成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礼品。我相信,这些民族元素都能通过面塑这项手艺,为民族、为中国文化增添风采。” 掌上春城记者:张迪 实习编辑:高一峰一审:李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bzl/6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陶笛泥塑手工绳编兰陵非遗文创产品闪耀
- 下一篇文章: 七彩铝丝编出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