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练习2孔雀东南
第一单元 2 *孔雀东南飞并序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吾今且报府 “报”同“ ”, 2.箱帘六七十 “帘”同“ ”, 3.蒲苇纫如丝 “纫”同“ ”, 4.摧藏马悲哀 “藏”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谢 2.适 3.遣 4.见 5.会 6.故 7.为 8.相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守节情不移 古义: 今义:坚守节操。 2.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 古义: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3.共事二三年 古义: 今义:在一起工作。 4.汝岂得自由 古义: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5.可怜体无比 古义: 今义:值得怜悯。 6.本自无教训 古义: 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7.自可断来信 古义: 今义:寄来信或送信来;寄来或送来的信件。 8.处分适兄意 古义: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9.生人作死别 古义: 今义:不认识的人(跟“熟人”相对)。 10.叶叶相交通 古义: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11.多谢后世人 古义: 今义:客套话,表示感谢。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孔雀东南飞 2.逆以煎我怀 3.足以荣汝身 4.交广市鲑珍 5.手巾掩口啼 6.卿当日胜贵 7.千万不复全 8.以此下心意 9.仕宦于台阁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 特殊句式: 译文: 2.亦自缢于庭树。 特殊句式: 译文: 3.何言复来还! 特殊句式: 译文: 4.汝是大家子。 特殊句式: 译文: 5.仕宦于台阁。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文中的“建安”。( ) 2.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 3.结发是对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古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18岁,女子15岁)把头发盘成发髻,表示成年。( ) 4.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主管音乐的官署,主要职能是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等。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 5.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称为五更、五鼓,又称五夜。五更,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 ) 6.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 7.大人,是对长辈的尊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老人家”。文中指兰芝的婆婆。( ) 8.贱妾,是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辞。文中是兰芝的自称。( )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问题。 古 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飇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 ①飇(biāo)风:狂风。②修修:形容树木高大的样子。③思:悲伤。 1.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问题。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随物化③,荣名以为宝。 [注] 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数。③奄忽:很快。随物化:死亡。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中的“回车……摇百草”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问题。 怨歌行① 班婕妤 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 弃捐④箧笥⑤中,恩情中道绝。 [注] 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意思是说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③飙(biāo):狂风。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藏物的竹器,即竹箱子。 3.“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四、微写作。 4.阅读下面《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一段文字,发挥联想和想象,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段表现刘兰芝内心独白的文字。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要求:①符合原文的内容和情景;②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③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一、阅读下面的汉乐府诗,完成1—2题。(9分) 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高楼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虽然高峻,却给人以孤清之感。 B.“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中,“清商”写乐曲的特点,音调清切;“徘徊”写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C.“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中的“知音”指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此处引申为了解对方内心抱负的人。 D.这首诗所吟咏的是高楼上的弦歌,那激越悲哀动人的乐曲之声,引起了一个楼外人对歌者的同情和对知音稀少的感慨。 2.“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评价这四句诗“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你如何理解张庚的评价?(6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3—4题。(9分)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节选)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 ①本诗为作者寓居长安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朝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当值,“忆”是全诗的诗眼。 C.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两首诗中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相同。 D.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这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四川攀枝花高三第二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9分) 挂 冠 谢枋得[注] 玉皇殿下卸恩袍,羞见冥鸿惜羽毛。 天地有心扶社稷,朝廷无意得英豪。 早知骨鲠婴时恙,何似山林遁迹高。 次第秋风到兰菊,归家痛饮读《离骚》。 [注] 谢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曾担任六部侍郎。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鸿雁爱惜自己的羽毛,相比之下,在“玉皇殿下卸恩袍”的自己很是惭愧。 B.颔联中的“有心”与“无意”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无奈。 C.颈联写诗人面对时弊,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向往闲适的归隐生活。 D.尾联“读《离骚》”有诗人借屈原自比之意,可见诗人即使挂冠,仍心系国家。 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挂冠”的原因。(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 1.赴 到,到……去 2.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3.韧 坚韧 4.脏 脏腑 二、 1.①辞别 ②拒绝 ③告诉,告知 2.①出嫁 ②顺从、依照 ③刚才 3.①指夫家休弃妻子 ②使,令 ③运用 4.①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②见面 ③被动句的标志 5.①一定 ②会面、相见 ③适逢 6.①仍旧 ②连词,因此,所以 ③旧 7.①做 ②被动句的标志 ③介词,替 ④介词,为了 ⑤作 8.①互相 ②相貌 ③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 ④观察 ⑤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三、 1.遵守官府的规则。 2.愚拙/情意深挚。 3.在一起过日子。 4.自作主张。 5.可爱。 6.教诲训导。 7.派来的使者,指媒人。 8.处理、处置。 9.活人。 10.交相通达。 11.多告,嘱咐。 四、 1.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3.使动用法,使……荣耀 4.名词作动词,采办 5.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6.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 7.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8.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9.名词作动词,任官职,做官 五、 1.特殊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被仲卿的母亲休弃。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亦于庭树自缢”。 译文:也在庭院中的树上吊死。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言何复来还”。 译文: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 4.特殊句式:判断句,“是”表判断。 译文: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台阁仕宦”。 译文:在大的官府任官职。 六、 1.√ 2.√ 3.? 古代男子20岁成年。 4.√ 5.? 相当于现在的3点至5点。 6.√ 7.√ 8.√ 片段读写练 1.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主人公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深切地表达了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思”像“车轮转”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要分析该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即可。从诗歌内容看,本诗抒发的主要是思乡之情。 2.答案 寓情于景。这几句写自己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空间的迷离悠远,强化了诗人的前路渺茫之感;在这样的背景中,虽是春风摇动百草,但也让人感到春风如秋风般凄冷,写出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惆怅和伤感。 解析 “情景关系”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先分析景,再分析情。分析景时要从“长道”“茫茫”“东风摇百草”等入手,分析情时要联系下面的“盛衰各有时”等内容。 3.答案 运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语义双关。“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扇子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来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扇子的宠爱,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心理。 解析 “怎样抒情”即要答出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怨”体现了情感,“合欢扇”表面上说的是扇子,实际上说的是人。“凉”夺“热”暗示着扇子的失宠,即人的失宠。所以,这里运用了象征、双关等艺术手法。答题时,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后,再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4.写作指导 要注意“第一人称”“刘兰芝”“内心独白”等写作要求。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所写内容要着重体现刘兰芝内心的痛苦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执着。 三年模拟练 1.B “徘徊”指的是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2.答案 我们可以从那回环往复的琴韵和“叹”息声中,隐隐约约“看见”一位蹙眉不语、抚琴流泪的“绝代佳人”(女子)的身影。(意思对即可) 解析 要由前一题的相关信息判断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一位歌者,而且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悲”“清商”“哀”“苦”“双鸿鹄”等可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愁苦、哀怨。答题时可以侧重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3.C 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4.答案 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之心推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阴天,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解析 题干中的“主要表现手法”即要考虑诗歌整体上运用的手法。如第一首诗中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很明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首诗中的“忆”和“二千里外”很明显是虚写,容易想到虚实结合。接下来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每种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分析该手法的作用。“万人”和“一人”形成对比,突出了个人的孤苦;想念远方的朋友,很明显是表达思念之情,突出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5.C “如骨鲠在喉”错,“骨鲠”在此处意为“正直之臣”。 6.答案 ①洁身自好,诗人本身也有归隐山林之意。②有心匡扶社稷,但是得不到朝廷的重用。③性情耿介,针砭时弊,触犯时忌。 解析 “挂冠”的意思是辞官,有归隐之意。分析辞官的原因,要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首联中的“羞”,颔联中的“朝廷无意”,颈联中的“婴时恙”等都是诗人“挂冠”的重要原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xr/8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6古人自称用语小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