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龙传统小青瓦的制作魅力
一个秋天,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我们来到云南马龙寺湾兴隆小青瓦厂。王兴文厂长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向我们走来。听说要把兴隆小青瓦传统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事先要来做好田野调查及非遗短视频拍摄工作。今年已有67岁但看上去与年龄相比至少年轻10岁的王兴文厂长,性格开朗,口齿伶俐,笑着连声说:“好事好事,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看他瞬间露出了一份荣耀与欢喜的神情,我们心里敞亮踏实了。 落座办公室,提及小青瓦手工技艺的传承情况,他一脸欢笑,津津乐道:“我出道做小青瓦50多年了,10多岁就跟随叔叔王天顺学,叔叔又是跟爷爷王关定学,到我这一代我家制作小青瓦是第三代了,我下面又有弟弟王小五和闺女王燕敏跟我学。祖宗传给我们手工制作小青瓦算算有多年了……”像打开酒瓶盖一吐为快的王兴文厂长,竟然又滔滔不绝无拘无束说起了他坎坷人生风雨路,他说小时候因家成分不好是富农而备受人歧视,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10多岁他就跟村里的铁匠学打铁,因有不慎,在一次点火打铁中把自家的木楼板给烧了个大洞,母亲气急之下操起木棍将他赶了出来。他打铁没学成,转来跟叔叔王天顺学小青瓦制作技艺了。 像他说的这50多年一路走来,最早以前是到处跑,为传承祖宗小青瓦手工技艺,有时帮别人做,有时自己弄一个小作坊也再做,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苦日子,常常是不讲赚钱了,连吃碗饭都成问题了。在一次次遭受挫折甚至绝望中,有时他真想撒手放弃了,但又想到这是爷爷叔叔传下来的绝门手艺,也是祖宗留下来的“传家之宝”,如果在自己手里给断送了,岂不是要向祖宗赎罪。为此,他一次次含着眼泪咬紧牙硬是把传统小青瓦制作技艺这块精神高地坚守下来了。聆听他过去磕磕碰碰的诸多不易,我们为之惊叹而敬慕了。 揣着要探访传统制作小青瓦的欲望,我们跟随王兴文厂长径直走进了小青瓦的生产车间。只见宽敞而幽深的厂房里,工人们有的正手工制作泥瓦匹子,有的用小推车推着生瓦匹送去装窑烧制,整个厂房一派繁忙的景象。经过走廊,一片一片满满当当摆得犹如方块形的小青瓦、板瓦,以及卷尾龙、大尖翘、孔雀翘等繁多的手工制作泥产品。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珍品”,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瞬间你会感觉到你走进的是一个神秘的宝殿,一下子你的思想和灵魂被浸染而洗涤了。 一脸朴实而又睿智的王兴文厂长,一走进厂房,给人感觉就像一位母亲怀有孩子似的,对厂里的泥制品他是那样熟知和亲密。他双眸清澈燃放光芒,走到那里手指到那里说到那里,他深切地说:“切莫小瞧泥土,在烧制小青瓦中选土虽是第一道工序,但很关键,选择的要含有铁、镁、锌、钙的酸性粘土。这粘土又分为高岭土、陶土、砂质粘土、耐火粘土。我们选用的是陶土。陶土也称微晶高岭土,烧成后呈浅灰色。”来到厂房的东南侧,看着依厂房堆放的如山似的泥料,他又兴致勃勃地说:“这几堆泥土有着两道工艺流程。采料和取土及堆放。采料必须在每年的清明前采挖,烧制的成品才不会渗水变形。所以每年在立冬以后的头九、二九、三九取的土最好。取来的土在这大棚内堆积发酵至少两至三年才能用于生产。”我们为之折服了,制作小青瓦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单使用的原材料泥土就有恁么多学问,真是感到自己的学识肤浅而自愧不如了。 看着我们好奇地用照相机摄像机不停地取景拍摄,王兴文厂长心里乐滋滋的。拍摄到合瓦泥的场景,只见轰轰作响的搅拌机工人不停地往机器里添加泥土和水,瞬间机器口像龙吐水一样瓦泥一坨一坨吐了出来。他神情淡定感触颇深地说:“合瓦泥这道工序是第四道。最早以前还没得搅拌机,瓦泥都是放老水牛在瓦泥塘踩出来的。” 王兴文厂长如数家珍,对每道工序他讲得活灵活现,头头是道。不觉间来到制作小青瓦的核心处,也是被誉为关键的“心脏”部位。他心照不宣地笑着说:“我知道你们会过细采集传统手工制作小青瓦的镜头,这由我来上阵当操手吧。”他边说边就习惯性穿上工作服。看着我们老盯着像垒起的“长城”一块泥埂墙看,他心中有数地说:“这是打泥埂,算下来是第五道工序。就是把合成的瓦泥自然阴干15天左右,水分硬度适中了,才可以用泥打成泥埂。今天你们看到的是前几天就打好的泥埂墙了。”说着他顺手就从作坊的墙壁上取下取泥坯的取坯弓,并熟练生巧地用取坯弓把握住尺寸沿着泥埂墙往前推割。只见泥埂墙上端在取坯弓一根钢线的切割中,瞬间一匹匹泥瓦片如泥卷一样奔涌出来,他的整个动作轻盈、快速而又悄无声息。 我们目不转睛看着王兴文厂长技艺是那么娴熟,手工是那么灵巧,这活像一块大磁石深深把我们的眼球吸引过去了。接下来他把量好取下的泥坯抱了围满板瓦连子模及筒瓦连子模。他左手把握住连子模的上端,右手握着抹泥板,迅速转动连子模。随着连子模转动越来越快,抹泥板把泥坯瓦雏形打磨得越来越完整光滑明亮了。没想到这尽管是手工操作,可板瓦连子模或筒瓦连子模的转动是那么的神速而欢快,若飞舞云卷云舒,又犹如藏族经筒转得那么灵动美妙,撼动人心。 一阵辛劳满脸汗水的王兴文厂长,仍不减劳作的欢势,灵活得仍然像一个舞者不断地演绎着美轮美奂的绝技。他把从板瓦连子模上取下来做成含有四片板瓦的圆形成品堆放在地,接着又把筒瓦连子模取下来做成含有两片筒瓦的圆形成品堆放在地。看着他如此精湛的技艺,瞬间就把泥巴弄了摇身变成了泥板瓦和泥筒瓦,这变魔术似的“泥转身”做法令人着迷了。一位同事在如痴如醉中感慨地说:“你这功夫十分了得,没有几十年的磨砺,很难有这么好的技术水平。”王兴文厂长神情淡定嘿嘿地笑着说:“这是凝聚我家几代人的心血,也是我家人多年修行而来的。”同事笑了笑,恭维道:“哟,这是你家独有的祖传秘方啊,这肯定是不给外人来弄。” 王兴文厂长显得难为情,浅浅地笑着说:“这倒不完全是我家的祖传秘方,听说其他有的地方也在做。”他继而神情专注地望着我。好在事先我查阅了不少的文史资料,对小青瓦的历史有所了解,赶紧接上话头开诚布公地说:“有小青瓦久了,早在北魏时的宫殿建筑和皇家寺庙建筑就使用小青瓦了,它历经隋、唐、宋、元多个历史朝代,这种传统制作手工技艺是在不断传承中发展。在马龙境内元代就有龙窑烧制小青瓦、碗、盘、杯、碟等多种多样的产品。从隋朝承袭而来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小青瓦,它属古建筑制品,以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这就是说小青瓦更早于你爷爷他们就有了。”王兴文厂长似乎从未有听到这些,因自己孤陋寡闻而羞赧,自愧不如地说:“我只晓得小青瓦是爷爷传下来的,并不知晓小青瓦还是的“宝藏”,这么多年我就是吃了读书少的亏了。” 边拍摄边闲聊,看王兴文厂长不经意就完成了被誉为“黄金工序”(取泥坯、做泥瓦第六、第七两道工序),接下来按他说的稍微松缓,但还是怠慢不得,到第八道第九道工序是翻动减湿度,把成品风干。泥品放置自然干燥至合适的湿度,干燥只能阴干和风干,绝不能放在太阳下暴晒,否则就会开裂。所以泥品只能自然风干,达到能装窑的硬度才行。 恰好这天正赶上有一只窑子装窑。我们跟随拉泥品的工人走进窑洞。只见环形状如甑子样的窑洞很宽大,足可以放进一辆大卡车。窑洞顶上方一个圆形洞口照射进来的阳光,加之进窑口透进来的光线,整个窑洞十分明亮。装有满肚子学问的王兴文厂长地说:“这窑有好几种,像你们说的马龙早以前用的是龙窑,除此而外还有洇窑。洇窑又分为:扇子窑、甑子窑。我们使用的是甑子窑。”他边说边身轻如燕爬上高高的窑台,抱起瓦匹就随之安装起来。他指着从下从上安装的一排排瓦片说:“你们看瓦片每匝20片40片不等,但装的时候每匝要正反相扣,每15公分留有一道8公分正方形的通火口,这样叠层堆放至顶,才好点燃烧透。” 看着满窑的泥品,我们充满好奇地问王兴文厂长这么一大“甑子”泥匹,要烧制成小青瓦,这其中肯定有不少的玄机和奥妙?他不假思索地笑着说:“这有啊。这装窑得很讲究,如果装不好烧出来的都一窑废品。烧制中也要相当谨慎,窑火的大小,火候的把握,都要细微、精准,一点疏忽都不能有。”他还娓娓道来,说这甑子窑的进火口在窑的底部,早以前烧窑是用木柴,现在改为用煤炭了。 从装窑到烧制,他熟能生巧跟我们边做边讲解了第十道、第十一道工序。从窑内转入窑顶的时候,王兴文厂长带着我们又看了正在烧制的三只窑,他像沙场点兵的透露说,厂里有四只窑,边出边装边烧,轮流烧制。站在窑顶上,他又为我们解开了一个心结,也就是秘密,这泥品为什么经燃烧就成了青一色的小青瓦了。他充满玄机地说:“泥瓦烧透了,就关窑,封闭窑门、烟囱。接下来的第十二道工序很关键,它关系到瓦的成色好不好。这些年我边做边摸索边研究,得出了窑一烧好就必须在窑顶上做田水,放水七至八天进行冷却,使窑内起化学反应,瓦才会变成青灰色、暗蓝色和灰蓝色。” 一路看着裹满一身泥土走来的小青瓦,经王兴文厂长之手,用祖传的选土、合泥、做瓦、烧制等十五道工序,竟然把一把泥土制作成了十分鲜活而富有生命绝唱的小青瓦,我们为之感动了。 夕阳晚钟。在与王兴文厂长道别时,灿烂的晚霞把成堆的成品小青瓦沐浴得熠熠生辉,看着绚烂的一身青色小巧玲珑的小青瓦,我们经不住诱惑又赶紧掏出照相机抓拍了小青瓦美丽动人的场景。一脸幸福甜蜜的王兴文厂长,看着我们恋恋不舍的样子,笑逐颜开地说:“小青瓦是祖宗的宝贝,要传承下去,不能丢了……” 作者/来源:掌上曲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xr/6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珠宝七大传世手工艺,巧夺天工惊艳世
- 下一篇文章: 千年葵艺焕发生机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