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家缪伯刚在大观园里,重现曹雪芹的
原创miya故乡与世界 失传,是悬在所有非遗传承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曹雪芹风筝作为国家级非遗,源于《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记载的风筝制作原理搭配配图与歌诀,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作为“80后”的缪伯刚是曹氏风筝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在北京大观园内古朴的风筝工坊“芦雪庵”既作为工作室,也是一个展示着众多繁杂精美的风筝博物馆,吸引了许多海内外宾客慕名而来。和大众“刻板印象”中手艺人的固执守旧不同,缪伯刚积极吸纳新鲜事物,用自己的智慧将新时代的宣传模式用于传统手艺的宣传和发扬,推出以风筝为IP的文创产品,还在家乡宁波建起一座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故乡与世界》6月刊对话缪伯刚,和他聊一聊风筝这门手艺如何与他的生活交织共谱,成为一种富有使命感的传承。 ——编者按 从北京大观园南门进入,穿过太湖山石堆砌的曲径通幽,没一会儿就到了芦雪亭。《红楼梦》里,这里是大观园群芳联诗的地方,如今则成了一座风筝手工坊,仿清式的建筑,临水而立,朱门大敞。 门口坐镇的是一尊弥勒。“现在的弥勒佛都改拿佛珠了,你们看我这尊多好,手持如意,盘坐莲花,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笑的,你哭他也笑。”缪伯刚半眯着眼,也笑成了一尊弥勒。他是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师承孔祥泽之子孔令民,尊曹雪芹为祖师爷。据史学家考证,《红楼梦》外,曹雪芹还留下过一本佚著《废艺斋集稿》,全书共八册,其中第二册为《南鹞北鸢考工志》,里面详细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法,每种都绘有彩图和骨架图,并配以口诀。以曹氏风筝最为代表的比翼燕为例,口诀《比翼飞》中写道:“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雄羽映青彩,雌衣跃紫辉。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上手绘制时,便知雄燕用青色,雌燕用紫色,双燕额头要各画一绺白边,寓意相守到白头,胸部饰以一朵并蒂牡丹——两只燕子的交尾季节,正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 缪伯刚在位于大观园的工作室内,展示他制作的西游记风筝。 缪伯刚从小学画,九十年代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在北京老美院的一次风筝艺术展上认识了师父孔令民。他有时回望,冥冥之中好像有根线一路牵引着自己。最早,是父亲为他扎了人生第一只风筝,六根竹条糊一张报纸,简易得很,他高兴了许久。中学时代,教他画画的老师恰好又是个风筝制作高手,在老师指导下,他做的风筝多次获得省市比赛大奖。年,缪伯刚给孔令民敬上一杯茶,就当拜了师门。每个周末,他会从海淀魏公村去师父在上庄水库的家,来回四个小时,要倒上好几趟公交。那时做风筝的人已不多。师父跟着师爷孔祥泽学艺时,还有几个同门师兄弟,到了缪伯刚这一代,就他一人。师父其实也有个儿子,现在在史家小学当老师,教美术。 上图:曹氏风筝手工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下图:缪伯刚正在创作风筝《孔雀开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拜师之后,缪伯刚做的第一只风筝便是双头的比翼燕。中国传统风筝的工艺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就四个字:扎、糊、绘、放,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以及最后的放飞。所用材料主要为竹和纸,其中以南方冬天雪后的毛竹为最佳,因其韧性好,不易生虫。砍完后的竹子不能马上使用,放在屋内晾干,至少两三年起步——曹氏风筝手工坊的角落处,便陈放有不少粗细不一的竹篾。纸的选择多样,无纺布、绢布、撕不烂、宣纸……缪伯刚偏好用无纺布,因其重量轻,密度高,其他材质的存个十年二十年就脆了,手工坊内用无纺布制作的“一鸣惊人”,40年过去,除边缘处些微泛旧,布面上的那只蝉依旧完好如初。“那是我师爷留下的,现在挂条尾巴,栓上提线,照样能飞。” 上图:缪伯刚师爷留下的“一鸣惊人”风筝。 下图:缪伯刚为正在为风筝上色。 绘彩考验耐力。缪伯刚指着比翼燕身上一只实物大小的蝴蝶说,光这一小只就要画上三小时。曹氏风筝讲究情趣,最后临放飞前,还需在背面装上锣鼓,飞到米高空处,声音依旧爽脆悦耳。照此推算,一只五尺大的“比翼双飞”,每天朝九晚五地忙活,也得半个月时间。学艺二十余年,缪伯刚至今不敢说自己出师了。“这个东西学无止境的,曹雪芹的43扎糊法,我才学了几种。”他曾听师爷说,《南鹞北鸢考工志》越到后面越精彩,有个梁山伯祝英台的人物风筝,是把好几种扎糊法融合一块儿,绘法奇绝,现在已不知何处去寻。所以别说他自己,就算师父孔令民也不敢有出师的念头。 缪伯刚跟师爷的感情很深。曹氏风筝手工坊的正中高悬一匾,上有“风筝寻梦”四个大字,左右两侧的朱漆木柱刻有一副对联——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那都是师爷的手笔。他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xr/6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宝贝不爱吃饭,妈妈干着急收藏这些创意食谱
- 下一篇文章: 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浙江鱼灯手艺人古法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