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精选二篇
《木兰诗》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机杼军贴可汗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扶将红妆著帖花黄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平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平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教案「篇二」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木兰、勤劳、善良 勇敢、淡泊名利、热爱生活,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xr/6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恩平加强食品快检,保障防控区域食品安全
- 下一篇文章: 孔雀东南飞英语世界译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