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斌周平

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还有人说:“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武侠梦。”

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对武侠小说怀揣着一种难以言表又近乎疯狂的迷恋之情,若真要细数看过的武侠小说,究竟有多少本,连我们自己也数不清楚。作为教育追梦人和武侠痴迷者的我们,常常从那些玄妙入神、移星换斗的武功描述中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教育的境界和追求。

道家亦有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为。”“无”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所能达到 和最理想的境界。其实,事物发展到一定境界,其本质都是相通的。由武侠小说中“无”的境界使我们联想到教育的至高境界——无痕。下面,我们以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家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的作品为例,浅谈武侠小说对无痕教育的启示。

1.无剑之境

剑,是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武器之一。武器的好坏常常影响了武术水平的发挥,甚至决定武打结果的胜负,因此,习武者十分重视对武器的选择。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描绘了剑的五重境界。杨过来到独孤求败的剑冢,见识了一代宗师的几把宝剑,请看原文描述:

杨过提起右首 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再看那剑时,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是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杨过心想:“这里少了一把剑,原来是给他抛弃了,不知如何误伤义士,这故事多半永远无人知晓了。”出了一会神,再伸手去会第二柄剑,只提起数尺,呛啷一声,竟然脱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溅,不禁吓了一跳。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

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过了良久,才放下重剑,去取第三柄剑,这一次又上了个当。他只道这剑定然犹重前剑,因此提剑时力运左臂。哪知拿在手里却轻飘飘的浑似无物,凝神一看,原来是柄木剑,年深日久,剑身剑柄均已腐朽,但见剑下的石刻道:“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细细揣摩独孤求败刻在石头上的四句话,其实描绘了宝剑的五重境:利剑,软剑,重剑,木剑, 达到“无剑”之境,读来让人不禁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慨。

无独有偶,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家古龙先生说过:“兵器只是肢体的延伸,所以任何武术艺术,刀剑枪棒琴棋书画拳法掌力,到了一定境界,都是相通的。”古龙在《萧十一郎》中提到:“如果练到 境界,已非飞花摘叶,而是传说中的以气驭剑。”而在《陆小凤》中,枯竹问一代剑圣西门吹雪的剑在哪里时,西门吹雪回答:“到处都在。”因为“他的剑已与人溶为一体,天地万物,都是他的剑”。古龙还曾著有系列中篇武侠小说《七种武器》,列举了武林中最厉害的七种武器: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霸王枪、多情环、离别钩、拳头。令读者没有想到的是:最厉害的武器竟然是拳头!拳头展开来还有武器吗?看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最厉害的武器是没有武器。

这令人不由想起电影《英雄》中秦始皇说过剑有三重境界:“ 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第二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三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

由此,我们不禁联想到教育的工具与手段,好像也是这样。刚开始站上讲台之时,我们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借助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具来教育孩子,有点像是用“利剑”“软剑”来演练功夫,看上去精美华丽,其实只是浮于表面。慢慢的,我们开始明白自己的底蕴很是重要,大智慧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纷繁复杂的教具和设备,只要真正的教育水平上升到一定的水准,自然就不用什么技巧了,教育也大巧不工起来了,终于到达“重剑”的境界。此时各种教具和设备应用自如,娴熟不已,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已经很难掌握了。在此基础上,教育也渐渐“不滞于物”了,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是教育,可谓“木剑”境界。 ,终于明白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无痕”,一种只可意会的境界,一种用最简单的方法而达到的理想境界,不拘泥于物,信手拈来,自然朴素,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无招之意

如果说宝剑是工具和手段,那么剑招乃是方法和技术。 明的招术是怎样的?无招胜有招!

“无招胜有招”是武侠大师金庸吸取了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首先创出的一个武学理念。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时,有如下的描述:

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采,各人尽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用来对敌过招?”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 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收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

张三丰之所以敢于当众教剑,当着敌人要张无忌学剑,根本原因即在于他们要传的并非“剑招”,而乃“剑意”。太极剑法的奥妙之处也正在于此,它不以剑招取胜,而以其“圆转不断、节节贯穿”的剑意取胜。张三丰要张无忌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精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二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所囿,剑法便不能犯。这道理看似玄奥,却并非不通。我们不由地想起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的名言:“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古龙先生也是武侠大家,他笔下人物潇洒飘逸,让人印象深刻,剑法高手达到 境界,也是无招无术,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西门吹雪、小李飞刀、上官金虹、叶孤城等。古龙对于这种境界描述最早的,应该是《浣花洗剑录》中紫衣侯评价他师兄的一段:

“我那师兄将剑法全部忘记之后,方自大彻大悟,悟了‘剑意’。他竟将心神全都融入到了剑中,以意驭剑,随心所欲。……也正因他剑法不拘囿于一定之招式,是以他人根本不知该如何抵抗。我虽能使遍天下剑法,但我之所得,不过是剑法之形骸;他之所得,却是剑法之灵魂。”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的第十回《传剑》中正式提出了“无招胜有招”的理念,在武侠小说界可谓“石破天惊”。且看华山派宗师风清扬对令狐冲讲的几段话。

风清扬道:“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是在一个‘悟’字,决不在死记硬记。等到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

“使这‘独孤九剑’,除了精熟剑诀剑术之外,有极大一部分依赖使剑者的领悟,一到自由挥洒、更无规范的境界,使剑者聪明智慧越高,剑法也就越高,每一场比剑,便如是大诗人灵感到来,作出了一首好诗一般。”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 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

风清扬道:“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

风清扬道:“一切须当顺其自然。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

令狐冲得风清扬指点后,剑法中有招如无招,存招式之意,而无招式之形。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我们的各种教育技术,如何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觉得应该有几点可以学:一是要悟,教育本身是一件大智慧的事,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悟性,用一颗敏感的教育者的心,从自己平时的教育生活中理解教育。二是重意,“无招”的教育,应该重意不重招,不机械地重复自己以前的方式方法,要灵活生动。正如楚留香所言“招是死的,人是活的,要灵活应变不拘泥。”三是须慢,教育本是一种慢的艺术,难怪有人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四是尚简,方法和技术总是难以穷尽的,而“智慧的灵魂是简洁”(莎士比亚语),教育过程中要善于用简洁的方法获得丰富的效果。当你的教育也达到“无招”的境界时,我们相信,肯定也会“便如是大诗人灵感到来,作出了一首好诗一般”酣畅淋漓,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

无痕教育,是触及教育之灵魂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如果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不拘囿于一定的方法,不就真正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了吗?

3.无名之实

金庸、古龙、梁羽生是公认的武侠小说三大家,他们笔下的武侠人物浩如烟海,究竟谁的武功最为登峰造极?根据我们的阅读比较,金庸作品中武功 的应该是无名扫地僧,梁羽生笔下武功 的则是潇洒不羁的张丹枫,古龙先生写了很多大名鼎鼎的武功高手,而其中功夫最为出众的,应该是无名岛的岛主“小老头”吴明。

我们先来看金庸小说中武功最厉害的无名老僧。一介无名扫地老僧,不知何许年纪,执守藏经阁,默扫尘念。他追求的不是武学的末节,而是人生的大觉悟和佛学的 境界。七十二绝技和易筋绝学在他直如无物。几十年注视尘俗沧桑,心念只有点化世人。无意身前身后名,却被小辈碌碌排名,只冀一笑置之。一招降萧远山、慕容博,谈笑间伤鸠摩智。而这几人武功与 英雄萧锋都在伯仲之间!可见其武功之高,实在惊天地,泣鬼神。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金庸的一贯理念:真正的高手是无名的。

这里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像独孤求败和扫地僧,在读者中名气很大,但在作品中,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独孤求败则根本就从没出现过,只留剑冢一座,以及豪言一句:“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读之让人热血沸腾,豪气顿生。扫地僧是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个杂役,连少林寺的方丈都不知道寺中什么时候有过这个人,其他人更是无从知晓,出手只有一次,一来便群豪束手。至于吴明,所住岛也叫无名岛,人也是“无名”(谐音),可说“无”到 了。

张丹枫是梁羽生笔下最 的人物,被武林同道尊为“天下 剑客”。其才调高华,神机妙算,料敌如神。一生所战五十余次,无一败绩。晚年创无名剑法,达到无招境界,在梁羽生小说中是最深奥的剑法。事实上,这剑法虽然在梁羽生作品中境界 ,但名气的确不响,百年来无人学过,无人知道。无名剑法出处在《广陵剑》 回:

张丹枫告诉云浩,自己正在钻研一种境界极高的上乘剑法,这种剑法既没固定的招式,也不遵循剑法的常规,而是融汇各家,自辟蹊径的。当时云浩问他这套剑法叫什么名字,张丹枫笑道:“既无固定的招式,也就不必要非给它定名不可了。你若喜欢,就叫它无名剑法吧。

《牧野流星》中也有数段对无名剑法的描述:

这“无名剑法”比任何“有名”的剑法,境界都要更高一层。它是要靠学者各自的悟力自创新招的。

最上乘的剑术,不仅在于自己使得好,还要能够调动敌人。一招发出,敌人如何应付的后着,却早已在自己所算之中。

无名剑法不拘一格,顺敌势而应招,看似毫无章法可寻,其实却是有它的独创的章法。

无名剑法以神韵为主,并不拘泥於原来的招数。

由此联想到教育之“名”,我们常常发现,当下很多名气很响的“某某教学法”“某某数学”“某某语文”“某某德育”“某某课堂”等,让人目不暇接,难以一一理解,而细细思考,却发现大同小异,殊途同归。当然,我们不是反对给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命名,而是反对浮于表面的、玩弄词语的概念游戏。因为“真正好的教育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育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帕尔默《教学勇气》)。因此,在我们看来, 的教学方法不在于名头,而在于是否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体现学科本质,是否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是否“既有营养又好吃”(吴正宪语)。

庄子有言:“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是呀!大道至简,真水无香,高手在民间。最厉害的人物、最厉害的武功都是朴素而“无名”的。那 的教育境界呢?我们认为也一定是无迹无痕、顺其自然的。

4.无形之美

古龙作品中多次描述了武功的无形之美,最精彩的出现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与上官金虹对决一触即发之际,旁观者天机老人与孙晓红之间的对白:

老人道:“他们自以为‘手中无环,心中有环’,就已到了武学的 ,其实还差得远哩!”

少女道:“差多远?”

老人道:“至少还差十万八千里。”

少女道:“要怎么样才真正是武学的 。”

老人道:“要手中无环,心中也无环,到了环即是我,我即是环时,已差不多了。”

少女道:“差不多?是不是还差一点?

老人道:“还差一点。真正的武学 ,是要能妙渗造化,到无环无我,环我两忘,那才真的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

说到这里,李寻欢和上官金虹面上也不禁变了颜色。

少女道:“听了你老人家的话,我倒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来了。”

老人道:“哦?”

少女道:“禅宗传道时,五祖口念佛揭:‘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留尘埃’。这已经是很高深的佛理了。”

老人道:“这道理正如‘环即是我,我即是环’,要练到这一步,已不容易。”

少女道:“但六祖惠能说的更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所以他才承继了禅宗的道统。”

老人道:“不错,这才真正是禅宗的妙谛,到了这一步,才真正是仙佛的境界。”

少女道:“这么说来,武学的真谛,岂非和禅宗一样?”

老人道:“普天之下,万事万物,到了 时,道理本就全差不多。”

这样的描述,让人们对武功的神奇与美妙又多了无穷的遐想与向往。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至朴无痕。

虽然,无形的境界是至高至美的,但其形成过程也是经历了从“有形”到“无形”,从“有痕”到“无痕”的不断修炼和发展。从对工具手段的依赖,到对方法招术的精熟,再到思想精神的追求,从而达到理想之化境。

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该如此。尤其在我们“乱花渐欲迷人眼”时,那些简单的工具,简洁的方法,常常是最有效和最朴素的教育形态,往往也是最本真的教育,才是最美的教育。

郑毓信先生说过:“数学教师有三个层次,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是教书匠;能够体现数学思维的,是智者;而能进行无形的数学文化熏陶的,则是真正的大师。”

教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是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一段无法复制也无法倒回的生命时光,是一段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之旅和智慧之旅。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的艺术有点像无形之水,善利万物,以无有入无间,行不言之教,展无痕之美。

(转载自 名师聚焦课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hd/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