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园民族工艺
西双版纳的傣族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技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很多来版纳的人,只知道看风景,不知道这些傣族传统技艺,更值得好好体验。 傣族聚居区物产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美称,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傣族人民适应其生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诸多文化事象,既有物质文化层面的表现,也有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 其中的一些非物质文化事象,如织锦、竹编织、建筑、贝叶经制作、象脚鼓制作、以及一些宗教文化用品等,其实用性、象征性、技艺性、民族性十分显著。 01 象脚鼓制作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02 傣族织锦技艺 织锦是傣族传统的手工业之一,是傣族先民原始劳动的产物,也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图案设计创造出来的。纹样灵感源于自然万物及版纳生活,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编织非常严谨。 织造时傣族妇女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上,用手担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织锦是一种艰辛的劳动,设计好的图案常常需要用成百上千的横绳在纹板上表示出来,倘若其中一根横绳排错,就会使整幅织锦图案错乱。 傣锦的设计、纺织过程渗透着傣族妇女的智慧与辛劳。同时,这种古老的工艺技术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方法的活资料。 充分利用点、线、面多变手法使图案具有韵律节奏美。傣锦的色彩多以红黑、红金、棕黑、红绿、黄蓝等色相配合,具有南国傣乡特有的热烈淳厚的艺术格调。 03 贝叶经制作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曾使用竹子制作成竹简,作为书写载体,其实,树叶也被用于书写,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贝叶经就是用“贝叶”这种树叶书写的。 贝叶经是一种十分奇特的书籍,它是由贝多罗树叶制成,它诞生于古印度,用来记载佛教经典与宫廷资料,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古印度主要的出版载体。 傣族的贝叶经制作,一般有9道工序,包括贝叶采摘、煮贝叶、洗贝叶、剪裁、压平、弹线、刻字、抹墨和装订。 在信奉佛教的傣族人心中,贝叶经是一种神圣之物,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傣族人制作和刻写贝叶经。 贝叶经内容丰富,除了记录佛经之外,还用来记载农业、医学、历史、语言、哲学、法律、民间故事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傣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全靠这一片片小小的贝叶世代相传。 04 竹编织 在傣族地区人们的各种生活用具多用竹篾编制而成。傣家竹编,既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民族工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傣族和竹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爱竹、用竹,擅长竹编工艺。傣家的村村寨寨都掩映在竹林翠色之中,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式自编的竹器,大至床、桌、柜、席,小至帽、盒、篮、篓,无一不为竹编。 竹编与他们的生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仿佛生活在竹编的世界。傣族竹编经过通体髹漆,内施朱,外漆金,并压印出孔雀翎纹和镶嵌五彩琉璃图案,尤其富丽堂皇,可以作为上好的陈列工艺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btl/6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鬼斧神工的针尖艺术,尽是东方瑰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