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这两篇乐府诗被称为“乐府双壁”,是汉代古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其中《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被婆母强行拆散, 双双殉情的故事,赢得了无数人的泪水和叹息,他们的爱情也一直被传送至今。

在这篇故事中,有一个角色非常令人咬牙切齿,那就是焦母,古代典型的的“恶婆婆”,也是一切悲剧的源头,当年我学习这篇乐府诗的时候,就被气了个倒仰,但是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对,总感觉悲剧的源头不应当是焦母,后来,我重读了这篇故事才猛然惊醒,这一切悲剧的推动者和制造者其实应当是焦仲卿。

在故事中,女主角刘兰芝是一位很 的女性,而且出身也非常好,

《孔雀东南飞》曾这样描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但是对女性的要求却很高,虽然不要求她们建功立业,但是德才都不能缺少,刘兰芝就是一位很符合古代社会要求的女性,13岁通晓织布女红,手非常巧,而且还精通乐器饱读诗书,简直就是全才。还有才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家世非常好,因为她的这些“技能”都是在娘家培养的,在古代能让女孩学习乐器,还能读书的人家并不多,只有富贵人家才会让女儿学习这些,所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算是门当户对。

但是嫁为人妇后刘兰芝的婚后生活是不快乐的,在这里刘兰芝也曾抱怨过: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首先婚后刘兰芝和焦仲卿经常处于分居状态,刘兰芝经常独守空房,这其实是丈夫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地方,古代女子依附丈夫,丈夫经常不在身边,自然会受欺负,但是这些焦仲卿都没有考虑过,当然,男儿志在四方,不可能每天都沉溺于闺房中,要不然有恋子倾向的焦母更看不惯刘兰芝了,但是但凡焦仲卿多为刘兰芝考虑一些,分一些精力在婆媳关系上,焦母也不会各种为难刘兰芝,让刘兰芝天天织布,3天织无匹布都嫌少,生产队的驴的不能这么干!

后来刘兰芝不堪忍受,决心回娘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其实我们的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兰芝不是真的想回娘家,或许只是气话,但是焦母一听刘兰芝这话正好全了她的心,毕竟焦母在心里下一家已经找好了,然后又看到自己心尖上的儿子对一个陌生女人如此上心,更加生气,愈发坚定信念要撵走刘兰芝,拆散二人。

此时的焦仲卿在做什么?为刘兰芝求情彻底激怒焦母,然后让刘兰芝“暂时”离开: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说实话,这里焦仲卿的做法就已经很不妥了,古代“孝”字重于天,焦仲卿迫于母命休妻可以理解,毕竟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三观约束古人,但是焦仲卿一边和答应母亲将刘兰芝送回娘家,一边又开始给刘兰芝各种承诺,过段时间一定会接回她,难道你现在不能说服母亲,过段时间就可以让母亲喜欢上刘兰芝?所以焦仲卿就是给刘兰芝开“空头支票”,而且 还非常强势地让刘兰芝千万不要违背他的话。

在送刘兰芝回娘家的路上,焦仲卿还在那对天发誓,在一起强调他们之间的诺言,因为焦仲卿知道刘兰芝并不只有他一个选择。

果然,刘兰芝回娘家没多久便有媒人提亲,但是刘兰芝还记得誓言不想答应,后来还是迫于哥哥才不情不愿答应,这期间焦仲卿仿佛 蒸发的一般,后来刘兰芝的婚事定下来了,结婚前一天焦仲卿来找刘兰芝,也不知是焦仲卿才知道消息还是一直都知道特意选在婚礼前一天才来,如果说前一种就说明焦仲卿在刘兰芝回娘家后并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yzz/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