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刘海的狮子很呆萌,卷发的狮子也不错
< 原创观复文化观复博物馆 前几天,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狮子冲进了不少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 不因别的,就因它给自己搞了个非常呆萌的“齐刘海”造型。 这头突然走红的狮子叫“阿杭”,是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白狮。 它呆萌的齐刘海造型也并非人造,而是浑然天成。“它自己捯饬的”。 此前,有媒体推测说阿杭的齐刘海发型与广州空气湿度大有关,“毛发一湿就耷拉下来了”。 不过,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解释,阿杭每天的发型其实跟它当天的活动密切相关,比如睡觉,奔跑,都可能形成不同的发型。 “一会儿是四六分头,后来是三七分头,最后又成了中间分界。偶尔是刘海,偶尔又是大背头。”十分百变。 而在中国古代各类与“狮”有关文物中,狮子们的造型也相当精彩。各具特色,“千奇百怪”。 ▲东汉石狮陕西碑林博物馆藏 ▲西晋青釉狮形插器故宫博物院藏 ▲唐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故宫博物院藏 ▲唐石狮上海博物馆馆藏 ▲清康熙孔雀绿釉加紫狮子故宫博物院藏 众所周知,中国本土一开始并没有狮子。狮子这类动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中国并不是它的栖息地。 学者们普遍认为,狮子是从西域作为奇珍异物舶入中国的。 最早有明确史书记载的“舶来狮”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史进贡狮子。 不过狮子进入中原的时间应该更早,只是文献佚缺的问题。 在融入中国本土的过程中,东方《山海经》式的神话思维及想象力,赋予了“中国狮”或威严、或奇幻的独特造型。 ▲故宫乾清宫门前铜鎏金狮子 与西方文化中的狮子偏重写实不同,在中国古代狮子的形象大多是稍显抽象,有的甚至是稍显诙谐的。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故宫博物院藏 ▲元铜狮子镇观复博物馆藏 ▲清乾隆粉彩太师少师纹盘观复博物馆藏 这种抽象、诙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人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仔细观察狮子,写实的成分自然也就不会太高。 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外来动物,大部分古代人哪怕对狮子有所听闻,也难以一窥真“狮”。 很多时候人们描述它只好借助本土的动物,虎,来形容。《东观汉记》里就写到: “师子形如虎,正黄,有髯(rán)耏(ér),尾端茸毛大如斗。” 元代画家画的“獒”,却反倒是有点像写实版的草原之王了。 《贡獒图轴》元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随着狮子越来越为民间熟知,狮子的造型也开始变得亲切化、本土化。不同造型的狮子,更有了不同讲究。 就拿发型来说,清代各家各府门口摆放石狮子的发髻,是有等级规定的。 主人的官职越高,石狮子的发髻越多。七品以下官员府邸门前,则不许摆放守门的石狮子。 ▲恭王府门口的石狮子 另外,不同朝代狮子的发型也有一定特点可循。 马未都先生曾分享过一个辨别狮子有关器物年代的诀窍: 「大体上说,唐代狮子毛发垂直披散;元代狮子的毛发垂着下来,再打一钩; 大卷发的,是明以后的狮子。年代越往后,狮子毛发的装饰性越强。」 由于数量稀少,狮子一度被古人当作神兽。龙生九子中的狻猊,其实就是狮形象衍生的瑞兽。 后来,随着推崇“狮文化”的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狮子是吉祥辟邪的神兽”这一观念,也因佛文化的繁荣逐渐深入人心。 因此,狮子这一意象在我们的吉祥文化中很是常见。 原标题:《齐刘海的狮子很呆萌,卷发的狮子也不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xr/9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陶瓷艺术品鉴赏,不惹眼却散发出独特魅力的
- 下一篇文章: 福建让我惊喜的旅行地,不是厦门,而是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