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男的故事有啥可学的,学生当面调侃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当然,如今肯花时间将书研究百变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书海广阔,人生有限,人们更想不断地见识不同的世界。 有些书过一遍就差不多了,有些书却值得一读再读,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如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的《周易》,屈原被放逐后所创的《离骚》等,这些皆先贤们以血泪所著,文章也凝聚了作者的智慧…… 而课本上文章也属于这一类,这些文章皆是节选自著名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千古流芳的诗作,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又传达了一定的价值观。 学生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来树立自己的三观,所以,老师教什么?怎么教?都很关键。 随着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和网络的发展,孩子接触教育的渠道也有所改变,孩子们可以从很多地方学到东西,网络的发达也更多的观点传达进入了他们的脑海。在现实生活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当一位老师正在讲课时,一位学生对老师当面调侃:“妈宝男的故事有啥可学的!” 老师当时所讲的课文是《孔雀东南飞》,相信大家对此并不陌生,高中时候学的,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时期的《木兰诗》齐名,并称为“乐府双壁”。 《木兰诗》讲述了的是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文章赞扬了女子的勇敢和善良,既极具艺术感染力,故事既突出了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怀,故事真实感人。 《孔雀东南飞》讴歌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虽然是一场婚姻悲剧,但文章乃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已经粗略的理解课文之后,突然有一位学生调侃:“妈宝男的故事有啥好学的?” 这一问,一时间把老师也问住了,一句话让老师下不来台。 其实学生有这样的反问也属情理之中,关于《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一直有人争议,但最终争议声无法撼动它的地位。 文章描写刘兰芝的时候写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刘兰芝贤惠能干,还是一个才女,这样的女子放在现在求之不得,可她嫁给焦仲卿之后却遭到了婆婆嫌弃,被赶出了家门。而作为丈夫的焦仲卿除了跟母亲讲了几次道理以外,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行动,当妻子被赶走后,也没有跟随妻子一起回家,而是回到了太守府办事,只给了刘兰芝一句承诺。 回到家中的刘兰芝日子并不好过,她拒绝了媒人的说亲,也遭到了哥哥的威逼,最后投井自杀,焦仲卿得知刘兰芝的死讯,于庭树下徘徊许久之后,自挂东南枝。 整个故事中,夫妻二人都没有为自己争取,刘兰芝在面对世俗的压迫时,选择了投机,而在一些孩子眼中,焦仲卿甚至成了“妈宝男”。 那这个故事还有没有必要讲呢?当然要讲,高中的学子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但经典故事并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现在来看,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讲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 从故事背景来看,当时正处于“汉末建安年间”,伦理纲常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在婚姻制度中就有“七出”的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所以,在故事中,没有人忤逆父母,反抗父母,焦仲卿敢于站在妻子身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故事表达了爱情的忠贞不渝,也表达了一种反抗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这才是文章真正的内涵,而孩子受到一些网络思想的影响,他的发言虽然代表着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却还需老师多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xr/8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孔雀东南飞原型野生绿孔雀保卫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