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www.bdfyy999.com

瓷器品相鉴别问题

1、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

2、重皮:口部因受撞击而出现的断面隐患,但外观尙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可能一触即脱落。

3、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起皮,不触及胎。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各种原因全部脱落,不触及胎。

5、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常不易看出。裂纹有时会逐渐自然延伸(以盘、碗类最为多见)。

6、外冲里不冲:器口部因受冲力较小,只在外部形成釉裂,尙未冲透器胎,内壁的釉完整。

7、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经受外力以致破开(常见于器口或其他部位),先天的不算。

8、磕伤:器身,口或足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而磕坏,有釉或胎剥落现象。

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手摸有明显感觉。

1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11、伤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12、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13、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与冷璺类同,俗称“鸡爪纹”)

14、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入的物体撞击致伤,形成的裂纹。

15、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修复后再次分离。

16、窖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17、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浸蚀变质而脱落(绘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或因长期受鸡毛掸的拂扫而无存留。

18、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茄皮紫釉。等低温釉器。

19、脱釉: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年久受浸蚀而致剥落(老窰多见)。

20、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1、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以明代的缸、罐最为常见。

22、折断:琢器胎体因相接处损坏,折成数段。

23、足磕:器足部位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触地发生撞击,致胎釉有明显缺损。

24、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25、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平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玉工具磨修光平(俗称“修脚”)

26、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使胎面沙化。

27、磨款:故意磨去靑花、红彩等款,冒充其他年代。明、淸官窑多见。

28、磨嘴:壶的口流部损伤后,进行修整。

29、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将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30、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31、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32、破碎:器物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浸渍,又长期排不出,被蚀而自然碎裂;后者使用淸水泡一段时间,其体内所含盐,碱等杂质即可排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tl/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