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人关于孔雀鱼的维系等问题都很迷惑,而自己手里因为饲养条件的因素不能饲养很多,自然就会面临近亲繁殖的问题,对于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啥样或者说可不可以这样做却不很清楚,本文就这个展开讨论,对几个较为明显的影响分析下。

1。首先要说明,母鱼生的孩子未必就一定是亲兄弟姐妹,很可能1条母鱼生的孩子是2个爸爸的孩子,这样在你选择母鱼生的F1代(子代)里随便挑的1条公鱼,1条母鱼很可能是同母异父的,这样的2条鱼繁殖的后代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同血近亲繁殖(亲兄妹,姐弟),只有1对1公母配对的时候生下来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同血兄弟姐妹,也就是说在1公1母合缸后,母鱼生产下来的宝宝长大后再进行繁殖,这个情况下才出现了真正的同血近亲繁殖。

2。同血繁殖与表现型的问题,1公1母配对后的子代(F1代)进行同胎繁殖的话,无论1对1,还是1对多,多对多,繁殖到F2(孙子代)代的时候,会基因提纯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很奇怪,都是亲兄妹了,还有什么提纯的问题,这个要从种鱼1对1配对开始说,1对1配对后,生产下来的鱼(F1)基因都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各带了爸爸妈妈的一半基因,而当F1再进行同血近亲繁殖的时候就会出现基因重组的问题了,先只看XY基因,列表看:

种鱼:母鱼为X母X母,公鱼为X公Y公

F1代:母鱼为X母X公,公鱼为X母Y公

在F1代这再进行同血近亲繁殖的时候,会产生3个可能:

F2代:母鱼有3种,X母X母,X母X公,X公X公

F2代:公鱼有2种,X母Y公,X公Y公

应该可以看清楚了,只有到了F2代的时候才出现种鱼基因还原,在F2代中能看到跟种鱼代相同的基因了,这个时候就能还原出原始种鱼的基因了,当然这个只是1对染色体的还原,实际鱼有23对染色体,完全还原得跟种鱼一样不可能,但就表现型上还原可能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表现型的受控染色体越少,远远到亲鱼的可能就越大,另外还有很多染色体不参与表现型的问题,所以实际真正受到影响的染色体就非常的少了。

3。自然界回避近亲原则,为了更好的繁衍生存,自然界都是采用极可能多的基因组合方式进行繁衍,很少有近亲,多代近亲可能更小,但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远亲繁殖回避了问题,但也隐藏了问题,问题(缺陷基因)本就没有办法解决,索性就通过隐形显性的方式进行遗传,只要是携带的基因,有些是显性,有些是隐形,隐形基因所包含的含义就是基因在曾经的进化中是有重要作用的,但进化后作用不大或者越来越小,最后被隐藏起来,但不会丢失,防止以后这个基因重新再发挥作用,只有当近亲繁殖的时候才有可能重新激活基因,虽然几率很小,但毕竟是有可能,这样就解决了正常状态下的很小发生几率及发生重大变化后这很小的几率是不是有机会再发挥作用,无作用,淘汰,有作用生存,这个大概是自然界进化出来的最为合理的生存法则吧。

4。近亲维系应用,在饲养过程中,用眼睛能看到的任何表现都会直接体现在繁殖的过程中,在第2点中列表中我们能看到,种鱼1对1配对后,在F2代会出现1对染色体的还原,这里就出现了父系还原,母系还原2种,在F2代中,如果再进行组合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发生,列表:

父系还原:如果挑选(碰运气)出了X公X公的母鱼和X公Y公鱼的1对鱼作为种鱼,那后代剩下来的基因都是携带了最原始的种鱼公鱼的基因,这样在以后的每代都会以很稳定的方式进行繁殖,这个方案是最常见的维系方案,也是很多鱼友在繁殖到了F3代后才开始把鱼的基因稳定下来,相当于是还原了最早的种公及复制出了与公鱼基因相同的母鱼。

母系还原:如果要选(碰运气)出了X母X母的母鱼和X母Y公鱼的1对鱼作为种鱼,那后代的基因就是X母X母,X母Y公,这里我们看到,母鱼被还原,而公鱼是F1代的样子,这个应用方案是改鱼过程会碰到的,但跟F1是有区别的,F1代进行自交后代是不稳定的,会出现多个基因组合方式,而母系还原方案中,还原出来的子代再进行繁殖,后代依旧是稳定的X母X母,X母Y公这1种组合,所以改鱼稳定是要到F3代,也就是说,如果F1代出现了理想的表现,真正稳定下来要到F3代。

父系还原的本质是拷贝原始公鱼,也就是说是公鱼携带的XY基因进行分离组合后,变成了XX母,XY公,就可稳定的进行后续维系了,而母系还原是改鱼的依据,一个是继承优秀母鱼的基因,一个是完成新改公鱼的基因。

5。基因还原及改鱼,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父系还原可自交提纯公鱼,母鱼,都是父系表现,母系还原可提纯母鱼,但公鱼是可以改鱼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通过各代的基因组合可能及表现方式进行有目的的外线改鱼或者是自交维系。

如果真正要分离某一条公鱼的基因出来,1公对多母,每条母鱼的后代分别进行自交繁殖到F2代,到了F2代数量会是庞大的,这样产生与父系相同的F2代公鱼可能就大大的提高了。

如果要分离母鱼出来难度就非常的大了,因为不能1母对多公,只能是1母对1公,要大幅度扩大数量的话,只能是在保证有多个父系克隆体(先完成父系还原)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率的进行母鱼维系及改鱼,因为父系还原可以造就多个父系copy,这样就可以进行多公对多母了吗,^_^。

6。新血,老血,无论怎么血,怕就怕垃圾基因爆发,辛苦维系出来的鱼,因为“恶性”基因导致整线灭亡的事情发生,基因学家说多代近亲的崩溃边际是17-21代,假如这个说法是对的,那就是说一直近亲繁殖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不怕,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看到了,1对1繁殖后,只要繁殖成功,后续都是可以完成原始种鱼还原的,这个对我们实际操作是有意义的,一个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新血引进,而不用担心优秀基因丢失,另外一个就是合理配置近期的合缸方式,维系不是简单的多代近亲就可以的,改鱼也不是乱配一气然后看上帝,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混血,还原,改鱼。

混血——安全工作

还原——维系的目的

改鱼——混血,还原的过程产物,如果真的出了优秀表现,再进行混血,还原的步骤。

暂时就理解这么多,希望能对新人有所帮助吧,^_^。

补充下,孔雀鱼的实际表现未必是这么简单,不会只是XY染色体的问题,很多情况是多个基因多个控制,所以在操作中的情况就会发杂的多了,但只是复杂度增加了,道理还是一样的,^_^。

种鱼:母鱼为X母X母,公鱼为X公Y公

F1代:母鱼为X母X公,公鱼为X母Y公

在F1代这再进行同血近亲繁殖的时候,会产生3个可能:

F2代:母鱼有3种,X母X母,X母X公,X公X公

F2代:公鱼有2种,X母Y公,X公Y公

有一处没有明白,其中F2代:母鱼X公X公是反交产生的吗?

F1自交就会有这种鱼出现了,不需要反交,反交很难确认基因的。

在补充下各代列表:

种鱼:X母X母(原始基因1),X公Y公(原始基因2)

F1:X母X公(新基因1),X母Y公(新基因2)

F2:X母X母(原始基因1),X母X公(新基因3),X母Y公(新基因2),X公Y公(原始基因2)

F3:X母X母(原始基因1),X母X公(新基因3),X公X公(新基因4),X母Y公(新基因2),X公Y公(原始基因2)

种鱼1对1配对后,看种鱼行基因(种鱼:X母X母(原始基因1),X公Y公(原始基因2))产生到F1代,^_^,需要1个鱼缸。

F1代并不需要分缸饲养,可从小到达一直合缸,因为公鱼,母鱼基因都只有1种,所以任意交配就可以了,F1基因看F1:(X母X公(新基因1),X母Y公(新基因2)),需要1个鱼缸。

F2代需要分组饲养,一半从小不分离混养,另一半1对1配对,后代会出现2大样本,群养多表现后代,1对1的少表现样本,作为F3挑选个体的参考依据。混养缸2-5组,作为数量种群,1对1缸4-20组。

F3代要全部分离公母,做好亲代标记,不要混缸,需要分缸数量4-10组1对1缸及8-40组混养缸,先分离1对1的样本表现,通过F3的表现分析1对1种鱼基因类型,1对1饲养可能出现的表现型的F2及F3的列表如下:

F2代种鱼为X母X母+X母Y公则F3的后代为X母X母(类种母鱼)X母Y公(类F1公鱼)

F2代种鱼为X母X母+X公Y公则F3的后代为X母X公(类F1母鱼)X母Y公(类F1公鱼)

F2代种鱼为X母X公+X母Y公则F3的后代为X母X母(类种母鱼)X母X公(类F1母鱼)X公X公(父系母鱼)X母Y公(类F1公鱼)X公Y公(类种公鱼)

F2代种鱼为X母X公+X公Y公则F3的后代为X母X公(类F1母鱼)X公X公(父系母鱼)X母Y公(类F1公鱼)X公Y公(类种公鱼)

根据列表样本可分离出来的表现有4类,各自特点也可以看上表,通过F3代的表现反推出F2代的基因携带类型,就分离出了基因表现方式,并得知F3的各表现所携带的原始种鱼的基因组合方式,混养中的F3因为都标记了亲鱼记录,所以1对1判断基因类型完成后,在混养缸内直接按照分离出来的标准挑选高相似度个体就可以了。

1对亲鱼要繁殖到F3代才能真正的还原出原始母鱼及原始公鱼的高相似度鱼,即使单亲非优良表现,也可以通过此方案还原单亲高相似度还原体,并获得了同系雌雄(父系维系更为容易,母鱼维系难度大),此讨论仅真对1对染色体做说明,需要维系的基因越多,还原难度就越大,每多1个要维系的基因(染色体)概率就需要×1/2,就是说如果维系的几个基因是在不同的染色体上,那维系的难度就要大大的增加了,不过这个不影响实际意义,只不过是数量庞当而已,这个是维系过程中,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回避的问题,^_^。

可以看到,维系的开始是1对1配对,F1混养,F2分混养+1对1,F3隔离观察就完成了1个周期,再进行下个循环或者提纯出数量庞大的父系或母系或新系,^_^。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无论怎么饲养,只要是1对1配对的,到F3这代,基因类型都分离成了5种类型,如果公鱼母鱼的表现度高度一致,那就说明基因的确是灰常的稳定了,这就是经常说的稳定不稳定的含义了,不稳定的话,那就会出现3种母鱼2种公鱼的表现。

说结论:为了基因保留,数量庞大是关键,但不现实,只能是尽可能的多对多的配对,尽可能的让基因在多代种反复组合,多次排列,产生多样性。从多代自交来说,崩溃边际是19-21代(生物学家是这么说的),运气差,打个折扣10代,运气好,多算点30代,也就是连续30代自交运气好不出问题,但保险点,不要超过10代自交,当然了5代更好,具体应该多少代合适,看关于维系的其它帖子吧,这里就不废话了,^_^。想看更多,图片水印。

补充下:以上分析的组合可能虽然那么多,但鱼毕竟是鱼,而且还是孔雀鱼,而且还是相同品系孔雀鱼,很多常染色体是超级稳定的,就是说携带公鱼的或者是母鱼的,没有区别,该张尾巴还是尾巴,不会张出脚指头,所以实际后代的基因组合只需要考虑一对性染色体(一对常染色体)就可以了,也就是只有4重可能,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针对F2说的),这样来说,安全的基因保留应该是每代保留10对鱼就足够足够了,少点5对也可以了,^_^。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tl/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