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花翎,褐马鸡龙山大先生
历史戏曲中的将军,盔插雉尾,威风凛凛的驰骋在舞台上,我国古代果真有这种装饰吗?查考史籍,发现这并非臆造,早在汉代就有“鹖冠”之制。《应劭汉官仪》中说:“孝武皇帝初置期门,平帝更名虎贲中将,戴鹖冠。”孝武皇帝即汉武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了。鹖冠是用鹖鸡尾羽制成的,它的结构样式,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有所描述:武冠环缨,以青丝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舞台上的装饰不就是这个样子吗?鹖冠也曾为文官等所佩用。《晋书》记载:“貂蝉之饰亦施之武冠而为侍中常侍等官之佩”,鹖冠之制在《隋书》、《宋书》、辽金史以及《大金国志》均有记载。到了清代演化为“翎子”,蓝翎,用纯鹖羽制作,由品级低的官员佩戴。花翎,外为鹖羽,内为孔雀翎,是高级官员佩戴的,并以翎眼多寡区分高低,如“双眼花翎”、“三眼花翎”,只有功勋卓著或者皇室亲王才能顶戴。这里说的鹖鸡,就是褐马鸡。《文选》,鹖似雉,斗死不怯,另外晋代郭璞说,鹖之为鸟,同属相为,畴类被侵,虽死不避,毛饰武士,兼厉以义。从以上两段我们可以得知,褐马鸡宁可战死也不胆怯,是象征武士战斗的鸟,古人用它的尾羽来装饰武将,是激发其英勇战斗的意志。至于它的产地,《山海经》中说,辉诸之山,其鸟多鹖。辉诸之山即在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境内。据晋代徐广的考证,鹖似黑雉,出于上党,其羽上党所贵也。可见自古以来,褐马鸡在山西一代繁育,而今,它的家族在吕梁山系倍加兴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白马鸡、蓝马鸡、但是褐马鸡为我国独有,现在的褐马鸡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已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去年暮春时节,笔者因公务曾有缘走访过褐马鸡的家乡,吕梁山脉的关帝山,关帝距离省城太原三百多公里,纵深几百里的山系遍布次生林,郁郁葱葱。松林里到处开放着荆棘花,山沟里流水潺潺,在沟谷的交汇处汇成激流,一泻而去。背阴的地方还有消融未尽的残雪,真是一派野趣盎然。就在这个地方,笔者亲眼目睹了褐马鸡。暮春也是褐马鸡产卵的季节,双双对对都躲在密林深处,不肯见人。只有中午时候才成双成对地到山沟饮水。临近中午,果然看到了,是一对儿。它们体态短暂,步履矫健,一前一后,穿过密密匝匝的灌木丛,走到溪边。从望远镜中仔细观瞧,它们身被褐色的羽衣,个头比家鸡大一点,嘴的两侧各有一缕白羽环抱头后,好似套了一个银环。雄鸡长着漂亮的尾羽,有尺许长,前部白色,尾稍褐蓝,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光斑。雌鸡虽没有漂亮的尾羽,但颇清秀文静。这对情侣真也说得上是相亲相爱,只见雄鸡饮一口水后,便四处张望,让雌鸡安心饮水;雌鸡饮足再等雄鸡饮够,然后比翼趟过小溪,双双上山走入密林。接着,我们一行等看罢第二对,第三对,才心满意足的踏上归途。后来,笔者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褐马鸡单单选中了吕梁山,生活在这一带。笔者恐怕难以给出答案,大概是物种起源,自然变迁,生态平衡等诸多因素吧。张梦章(文博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首部诗集《鸣玉集》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hd/8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麋鹿鹰隼等多种动物标本现身山东文化市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