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关于诗歌写作,当代诗人到底应不应该
#现代诗# 关于“当代部分现代诗”不押韵的问题,已经有不少诗人和读者在讨论。 但是,大家争论和议论的焦点大多是在“应该不应该放弃押韵的问题”上,如果大家把问题再继续深究一下,追问一下诗人为什么在写诗时会“放弃押韵”?想来,找到答案应该不算困难,与这些问题并存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为什么还有诗人在坚持着押韵呢? 如果说在旧体诗的创作上,写诗要押韵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常识,而现代歌词的创作,写词要押韵同样是一个常识。 但是,写现代诗,却未必非得押韵,这却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无论这一种诗体是被称为“汉诗”,“新诗”,“自由诗”还是“汉语新诗”,有一个关于诗歌创作的事实就是:有许多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早已经放弃了押韵。 我们先看看,为什么诗人会在创作汉语新诗的时候,要放弃押韵呢? 白话文运动兴起时,汉语新诗在借鉴西方诗体的情况下随之而诞生。 汉语新诗又是在白话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就意味着,一些生僻和繁琐的古代文言文和书面语中的字句和词语,都将遭到大量的“弃用”,同时也导致口语白话在词汇量上与文言文书面语的丰富词汇量根本无法相比。 在新诗写作中,当诗人考虑到诗歌押韵的问题,在选择同韵字词的时候,常常是“只有”那么“几个词语”可供选择,这“有可能”是导致诗意和诗味匮乏的根源所在,也“有可能”是诗人选择去写无韵脚诗歌的原因所在。因为,在不能选择适当的词语完成诗句的押韵,又不得不押韵时,就会产生强行押韵,勉强押韵的情况发生,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会有一些新诗,因为押韵而押韵,令诗歌作品读起来很像是“顺口溜”。这种情况,在旧体诗词写作中,也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古代的一些高明的诗人们也会选择放弃押韵,或者转韵。 如果在新诗和旧体诗之间的创作上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写旧体诗在技术难度上,要高于新诗写作,而这个难度最明显的地方即是旧体诗对格律韵律的要求非常严苛,而新诗在格律韵律的使用上,则是相对自由的。新诗从诞生之初,几乎是没有对格律和韵律的过多要求。 另外,传统的旧体诗词从体量上来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短而精悍,少则四行,多则八行,因此传统的旧体诗多数都是短小的章节,而新诗却未必,虽然也有一部分新诗也属于短诗,不过还是有不少新诗作品常常是一写就是几十行,上百行,以至于几百行。 对于这种长度的新诗作品而言,要想把诗的韵脚“押”到完美无缺,几乎是困难的,特别是那种一韵到底的做法,反而会令诗歌阅读和朗诵起来,都显得生硬呆板。而这样的例子,在过往的新诗作品中,并不难找得出来,这里就不举例了。 而旧体诗词中,长诗也不在少数,例如《汉乐府诗》中无名氏的长诗《孔雀东南飞》,对诗歌押韵也是相对自由的,更没有像后来的律诗那样,对平仄和韵脚的严格要求,而唐诗中“孤篇押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虽然只有数百来字,但是,整首作品却是作者张若虚在频繁转韵中完成的,另外,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中,也是出现了多次的转韵,由此可见,格律和韵脚对创作旧体诗是具有着强大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体现的就是旧体诗写作方法的严格规则。 而白话新诗的出现,从表现上看,就是对这种严格的写诗规则的一种“反叛”,部分新诗完全放弃押韵,看起来更是与旧体诗词划开了泾渭分明的界限。 但如果把“现代诗不押韵”的原因都归咎在“口语词汇量的不够丰富”,那就太过于偏颇了,事实上,在汉语言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有着极其丰富的词汇量,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找不到可以合适的字词来押韵,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在他的记忆库里的词汇量是匮乏的,这是因为他的阅读量和词汇储备量是不足的。 在对比了现代诗新诗与古典诗词外在形式的差异之后,似乎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现代诗诗人放弃押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诗人擅自降低了写诗的难度,他们不愿意进行深度构思与思考,更不愿为了使一首诗歌臻于完美,而浪费过多的时间,导致这一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诗人没有对诗歌语言进行精细耕作。 于是,部分诗人只能通过选择放弃押韵而完成作品。然后就是诗人的写作技术、创作能力的局限所致,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押韵,这可能是诗人的自我积淀不足所导致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人笔下的作品,在完整度和艺术性方面,正好适合以无韵脚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也可以是一些诗人放弃押韵,选择写作“无韵脚”诗歌的一个原因。 假若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主要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hd/8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电影大宋断狱神手之孔雀明王勘景顺利结
- 下一篇文章: 甄姬十二星座皮肤曝光巴宝莉联动可能是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