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没有一篇是充数的
人的情感是有“时滞”的, 受到年龄、经历等因素的限制, 面对同样的事物, 体会也大不相同。 读书的时候, 面对冗长的课文, 即使经过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 也只能勉强记住考点, 但却难以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可再过十年二十年, 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 又是别样滋味在心头。 很多年后才明白, 曾经背不出来的语文课本, 其实字字如金, 没有一篇是多余的。 网友们时隔多年再回读语文课本 都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一起来看看吧~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二十年前在课堂上学时,懵懵懂懂,二十年后在讲台上教时,已是透透彻彻。 “知来者之可追,悟以往之不可谏。” 万事应当向前看啊! 《琵琶行》最后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如今再看,中年人的失意感慨,让我也忍不住同样泪流满面了! 《出师表》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时候背不出来痛哭流涕,长大再读泪流满面。 《孔雀东南飞》 那时还小,还没有领悟到婚姻与家庭的真谛。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遇到挫折,感到迷茫时,总会想起这一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今天的我也还磕磕绊绊地在这条路上摸索行走着啊~ 《孔雀东南飞》和《氓》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的女性意识。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奶奶带大的孩子真的很感触。 《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说的原来不是心上人,是想找回以前的自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吧,很多年以后某天看到我父亲的背影,才读懂了这篇文章。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对孔雀东南飞的这句印象特别深,当时真的被刘兰芝焦仲卿的真挚爱情感动到。 一次监考的时候无聊翻他们的语文书,看史铁生那篇写母亲的文章泪目了。 并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不幸经历,只是长大了突然理解了里面母亲的感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每次想到这个,就觉得很悲伤。 那时种下的树已经枝繁叶茂,而你离开我很久很久了。 “天将降大任余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 上学的时候学,确实没用上,后来大学快毕业,焦虑抑郁了好长一段日子,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这句话被我贴在墙上,支撑了我好长时间。 《氓》!!!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不要恋爱脑!不论男女皆如此,爱人先爱己! 我提名一个《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小时候完全不懂这文章为什么进课本,今天这把岁数再读一遍,深刻体会到百姓之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首诗当时读的时候就觉得遣词造句太美了,因为不太理解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更有种朦胧的美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见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自从我爱上登山后,就越发喜欢这句话。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外出工作后发现这两句太写实了…… 《秋风为茅庐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印象颇深,杜甫窘困潦倒到如此地步,仍想到的是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 文天祥同前人一样的“欲将以有为也”, 司马迁忍所谓“恨私心有所不尽”的隐忍, 屈原“独清独醒”叹兮嘘的孤哀…… 所有人都能在语文书上读到,能在作文纸上写下,可是很少人去深刻体会理解。 真正的深刻隽永,它们都做到了。 浪漫的,家国的,人生的,友谊的,爱情,追忆的,明志的,穿越历史之河,成为文字明珠。 最打动我的还是《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想到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我出山,一群年轻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本以为可安定天下,想想已经是二十一年前的事了。 《致橡树》,真的是我爱情观、女性价值观的形成。 “我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的《江城子》,每次读到便有一种悲伤油然而生。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就凭这句话可以抵挡留学生活里别人攀比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 很多年以后才懂得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怎样的心境,傲娇如李白,也一样的郁郁不平。 高中语文选读里有一篇文章叫《丹柯》,把心捧出来代替太阳照亮族人前行的路,现在回想那就是朴素而光辉的理想主义者吧。 中华文化的美是内敛而不收力度的, 是充满诗意与美感的, 是四两拨千斤的, 是隽永绵长,口有回甘的。 那些文学家、诗人们, 将他们的人生际遇、体察感悟 封存在文字里, 仿佛将他们自身的一部分精魂 也永久地封存其中。 他们期待着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穿越时光的长河, 当有人再次打开这尘封的文字, 总有一种情绪能触动心弦, 让人产生一种“天涯若比邻“ 的惺惺相惜之感, 哪怕那个人早已 身归尘土,魂散星河。 有人说, 生活真实的样子, 教科书早就告诉我们了。 可惜没好好学书, 与生活来了个硬碰硬。 这何尝不应了那句 “初始不闻曲中意, 再见已是曲终人”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hd/8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10个趣味冷知识孔雀开屏的奥妙为什么
- 下一篇文章: 高中时所学的这首长篇叙事诗,要是那时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