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闹元宵火红的灯笼照亮好日子
<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冯毅松通讯员段婷婷 灯笼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每年元宵节来临之际,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北村和西流南村的村民们都要将手工制作的纸灯笼高高挂在彩灯文化艺术街上,一盏盏创意独特、构思巧妙的花灯,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这样的传统延续了40多年。 西流南村的刘庆琳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过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买彩纸、扎架子、做灯笼。今年也不例外,元宵节前夕,记者来到刘庆琳家看到,她和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赶制着今年的灯笼。 看似简单的灯笼,做起来却并不简单。不大的房间里,到处摆放着各式各样做灯笼的工具和材料。刘庆琳的七大姑八大姨齐上阵,她们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刘庆琳的任务是制作点缀灯笼的纸花,她拿着一沓裁好尺寸的红纸,不一会的工夫,一朵纸红花就做好了。“糊花灯有六个步骤,扎架、缠柱、糊纸、剪花、挂花、挂穗,我现在正在扎花,把花灯装扮得更漂亮,预示着今年有一个好兆头,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刘庆琳一边忙活一边说道。 另一旁的大妈们三两结伴,先给扎好的灯笼架糊一层红纸,再用金条纸加以修饰,光是这步“缠柱”工作就要耗时两个小时。这期间,村民李云兰也在忙不迭地把薄如蝉翼的红纸剪成各式图案。她还兴奋地说:“花灯上的装饰一般以荷花、孔雀为主,我现在剪的就是孔雀,糊到灯上特别好看。” 大家有说有笑,不一会儿,一个个简单的原材料在一双双巧手中被制作成了盏盏花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手工灯笼逐渐被五花八门的塑料灯笼取代。因此,西流北村和西流南村一代代手工艺人坚持制作灯笼的习俗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夜幕降临,近千只花灯照亮了村子的整条街巷。其中,有一盏“冰墩墩”样式的灯笼特别引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hd/6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让传统布雕画焕发新光彩景县非遗布雕画
- 下一篇文章: 文化威海传承非遗文化,留住乡愁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