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触和拜访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惊艳于各种不同的技艺、民俗伟大传承的同时,也越发的觉得要多元化保护非遗的必须要行。身边的很多年轻人认为非遗就是一些传统甚至是老土的写在课本里的东西,认为非遗很高尚却也不接地气。但现实中的非遗,随着官方的重视、现代消费人越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随着时间,同新的技术一同焕发新生。

今天就想说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他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从官方的解释来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主要有:

(一)包括有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拜访地方性非遗保护组织时,发现实际的运用有7大类“

第一大类就是民间文学,指的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等等,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孟姜女传说、刘三姐歌谣、木兰传说都是典型的非遗民间文学。

非遗民间文学

第二大类就是传统音乐,民间音乐这个比较好理解,大抵意思就是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包括河北鼓吹乐、蒙古族长调民歌、唢呐艺术、广西侗族大歌、海南黎族民歌等等。

第三大类传统舞蹈,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极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傣族孔雀舞是,另秧歌亦是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第四大类传统美术,这一类别不是特别好理解并且有些会被认为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指的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立体或平面空间的艺术,陆续演化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都属于非遗传统美术类别,除了四大名绣,包括年画、藏族唐卡、石雕、蜡染、扎染、剪纸等都属于传统美术。

四大名绣之蜀绣锦鲤

第五大类传统技艺,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类中,传统技艺多数为包括制作、锻造等民间传承的手工技艺,和传统美术再创造再提升不同的是,传统技艺涉及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进行诸如加热、发酵、炮制等加工方式。常见的有白酒、豆瓣、醋、酱油的酿造技艺、茶发酵技艺、陶瓷烧制技艺等等。

第六大类是民俗类,范范的定义的话,可以说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服饰、祭祖、抬阁(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庙会习俗等等。

其他还有传统医药,从各省市的非遗名录来看,为数不多。

通过以上具体的细分类别来看,非遗大多来源于生活,“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abdfsz.com/zgnmbtl/6621.html